关键字:兴趣 交往习惯
大班舞蹈自主性活动,不会要求幼儿完成某一规定动作,一切行为都是建立在幼儿的兴趣点,在师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下,面容、姿态和言行举止上,都会表现出一种活泼的生气,显得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同伴、老师的互动中,能够表现出轻松自如的神态,感受到了交往的乐趣、交往的魅力、建立密切的友谊。
一、“由我做主”交往环境
适应环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适应环境也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这个环境第一个感觉就让你眼前一亮,你对之有憧憬,已经向成功迈进一步。自主性活动的大环境始终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从人员的确定、活动内容的选择、材料的投放都希望幼儿是在一种“我当家我做主”的环境中,获得幼儿的认同和归属感。
(一)活动成员自主报名
活动的招募工作像一块吸铁石,牢牢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我们将以往项目组活动以图文结合、系列片段的方式呈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直观感受、挑选比较自己最感兴趣的项目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左右不了幼儿的选择,幼儿的选择也不设最低标准。这种选择机制,比以往指派的形式,幼儿参与的热情更高了。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舞蹈项目组男生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二)活动内容源于幼儿
孩子们在项目组里按照自己的兴趣、喜好和同伴、老师商量讨论活动的内容,这样活动的效果也得到了优化,幼儿在活动中的自由度更高了,也不需要依赖其他人,个性也得到了释放,满足了他们享受自主选择的需要。开始的第一次活动,大家就坐在一起讨论我们活动室的活动内容,大家集思广益,将活动区域进行初步划分,而区域内容也会根据幼儿当下的需求进行调整,我们有“视频自学区”、“翩翩起舞区”、以及“舞林大会”、“后台准备区”等。例如,悦悦在和妈妈一起看抖音的时候,看到“dura舞”,她就把舞蹈分享给大家,于是我们刮起了一股“dura舞”风。
(三)活动材料自己选择
蒙特梭利曾说:“如果孩子们成长于鼓励他们自然、顺序地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会‘突破性’地进入到学习,他们将变成自我激发者,自我学习者。”而这种自然的环境就需要幼儿和老师一同来创设,环境的创设必须依赖于具体的游戏材料来进行。只有幼儿喜欢的材料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所以我们在创设环境的时候,都是从幼儿角度出发。舞蹈教室有三面大大的落地玻璃镜,帮助幼儿塑造形体美,墙面上张贴了舞者翩翩起舞的图片、幼儿平时活动跳舞的照片等,这些都是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儿,留成长痕迹的同时也对幼儿有一个鼓舞的作用。
1. 材料的选择。我们的活动材料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是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采购的材料,有各式服装、饰品、道具等,品种齐全、精巧无比。另一部分是幼儿自己从家中带来的材料,可以是一个毛绒玩具、一把小手枪等。
2. 材料的投放。在材料的投放方面,我们还考虑到了材料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原则,会不定期调整材料,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让幼儿自由发挥创造。
二、“分工合作”交往模式
大量国外学者的实践研究表明: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在自主性活动中,我们更关注幼儿的交往互动情况。幼儿园的孩子更喜欢三三两两的在一起唱唱跳跳。在第一次的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进行自我介绍,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幼儿比较胆小,讲话声音很轻,这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自主性活动以混班的方式,鼓励幼儿能够去结识新朋友,在小组合作中,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利于个体成长。于是我们将“交往课程”融入到每次的活动中。
1.直面自我,建立自信
幼儿缺乏自信的原因是过多失败的经验导致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不愿意表达真实的自我,不敢说、不愿做,害怕做错,害怕做决定。在舞蹈自主性活动中,老师不会对幼儿有要求,一切活动开展的前提是自愿,吸收音乐和舞蹈形象上积极向上的人事物形象,幼儿自然而然就会放松自我,表现自我。比如舞蹈《小老鼠上灯台》,小老鼠偷吃东西受到惩罚的形象,正是符合幼儿的心理,幼儿可以想象自己在家中趁妈妈不在家时候偷吃零食,被妈妈发现批评的样子,委屈又好笑,而幼儿在对这段舞蹈进行表演的时候,显得真实、自然,积极行为的多次再现让心理有了暗示作用。
2.角色转变,调节自我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传授者,幼儿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和幼儿不是相互作用,主要由教师发号施令,幼儿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在自主性活动中,幼儿成为了决策者,可以自由更换角色身份、更换交往对象、调节自己的交往语言和行为。而教师要做的就是放手让幼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教师的话语可以从“你觉得怎么做怎么样?”变成“你觉得可以怎么做?”“还可以有什么办法?”等等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幼儿从一个执行者转换成决策者。
在活动中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规则、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成员之间有机地进行交往。
案例:小班长选举花样多
共同商量、确定主题 |
几次活动之后,发现活动过程中总是一个班级的孩子聚在一起,和其他的孩子缺少交流,有事情协商的时候,发现不知道找谁去说,于是,大家建议和班级里一样,选个小团长,组织大家一起活动。 |
制定规则 |
这个选举怎么开展,得到了成员们的响应,成为了大家商讨的热点。有的说:“进行“达人秀”,谁的本领大,谁就当选”;有的说:请老师来指定;有的说:“进行舞蹈比赛,谁跳的好,谁就是小团长”,大家的建议络绎不绝,经过集体的讨论达成了以下的共识: A、团长的候选人用自我推荐的形式产生 B、选举的方法是用舞蹈“pk”大赛 C、最终优胜者由票数最多者获得 |
开始实施、协商确定 |
选举的标准制定好了,有6个幼儿愿意参与到团长的选举中,这6位幼儿各自跳了擅长的舞蹈。过程中有幼儿质疑,她们跳的舞蹈是不一样,有难易程度的,评判的标准就不统一了。于是,大家商讨决定做一个相同的舞蹈动作,让成员可以仔细观察,选出心目中的班长人选。 |
在项目组中,上至班长,下至成员,都是项目组的主人,通过同伴间的互动交往、协商合作,来确定活动形式、活动内容等等,项目组不是老师的一言堂,成员们都能自信地说“yes”or“no”。
3.同伴互助,榜样作用
一个人的团队合作情况怎么样,取决于对人、对事的情感态度上,是积极面对还是消极应付。面对的怎么样的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是获得成功体验的前提。在舞蹈自主性活动中,幼儿结伴活动是自由组合,幼儿可以凭着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同伴,完成一个活动内容。舞蹈活动是一个结伴性很强的活动,很多时候都需要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面对孩子发展不平衡,除了老师的帮助以外,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了。比如在“我是中国人”主题中,有一个新疆舞区域学习,新疆舞是幼儿首次接触,动作也较复杂,幼儿在跟跳了几遍之后,还是很难把握。小班长决定大家分组练习,有的小组是集体跟跳视频的形式,有的小组成员各自学习一个视频动作进行分享学习,相比之下,分享学习的小组学习的效率较高。小组中通过幼儿的相互模仿、相互感染,充分发挥了同伴间的互助作用。
在团队活动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是来完成内容,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团队协作中群策群力,大家共同克服困难。比如有的孩子条理清晰,就会去分配任务;有的孩子善于沟通,就会去协调人员安排,号召同伴;有的孩子整体水平较弱,但是也会默默付出,大家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过程中不计较自我得失,尊重同伴的付出,收获集体的荣誉。比如活动《小鸟小鸟》,通过歌曲节奏,来创编表演歌舞。大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表现,在唱跳方面,有的小组队形变化多端,有的小组动作整齐划一;在服饰道具方面,有的小组善于运用低结构材料,将羽毛固定在前额,舞动起来真像一群展翅高飞的小鸟;在情境方面,有的表现小鸟们出去觅食的场景,有的表现小鸟们游戏的场景,有的表现小鸟欢乐一家,内容丰富多彩,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自我鉴赏”评价鼓励
幼儿自我评价是幼儿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幼儿害怕交往的因素,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对自己积极认识,越是胆怯就越不交往,越是不交往就对自我认知不够,这样循环往复,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幼儿的胆小、懦弱。幼儿自主性活动中自主评价的方式,正是弥补这样的不足。每次活动的结尾,幼儿人手一本“艺术护照”,幼儿通过盖章的方法对每次的活动进行评价,三个章分别代表的是自己的评价、社会性比较和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用笑脸表示,社会性比较用拉手表示,自我检验是用五角星表示。幼儿可以通过图案来表示活动的情况,幼儿在没有成人的指导下,仍能看懂评价结果。幼儿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持和激励作用,也强调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
幼儿交往习惯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培养,如果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通过兴趣使得活动开展能够持之以恒,必将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伍健.如何培养幼儿正确的交往习惯[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3):3.
[2]刘孩,张静.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研究——幼儿与同伴交往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6):233.
[3]张红艳.浅谈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现状及培养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167.
[4]王帆.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交往能力的培养[A].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二——教学探究[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