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儿童个体需求的发展,在幼儿园的一日课程实施中个别化学习活动已经为成当下的热点话题。每个儿童有着不同智能的强项、发展速度及敏感性,而个别化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幼儿与环境、材料进行的互动的一种学习,更是满足幼儿不同发展需求的学习,应该说个别化学习的操作是顺应儿童天性,也是顺应儿童个性的。如何使材料与幼儿的发展相适宜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提供怎样的材料才能引起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这些都是我们在活动实践中经常关注的,也是活动区能否开展的关键。那么,我以语言区的材料投放为例,来说说怎样让“知无不言”的语言区变得“言无不尽”。
案例:动物的本领排行榜
背景:在主题“动物大世界”一步一步的推进过程中,了解动物奇特的现象和特殊本领,体验探索动物世界的乐趣。孩子们在信息的收集中发现了我们生活中很多的东西源自于模仿动物的特殊本领,对于这个发现孩子们激动极了。为此我和孩子们共同生成了《科常:学来的本领》、《诗歌:动物的本领》,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动物,我和孩子们共同将在语言区一角布置成――动物本领排行榜,如何布置成了孩子们讨论的话题。文文说:“把迷彩服、雷达这些图片放在小动物图片的下面,我们可以一边看着图片,一边讲着我们从动物身上学到了哪些本领。”小海说:“这样太简单了,我会认识很多字宝宝了,我们可以把动物的图片与学到的本领的文字放一起,找一找青蛙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本领,这样我们就可以认识更多的字宝宝了。”小龙说:“我同意小海的想法,因为我们现在读大班了,到明年我们就要读一年级了,所以我们现在要认识更多的字。没有图片的,我们还可以自己来画,也能知道哪个动物身上的本领最多。”我看到很多孩子都点头表示认同,就这样动物本领排行榜在孩子们的出谋划策中诞生了。
今天“动物本领排行榜”里来了很多的客人,有文文、小龙,可可,真热闹呀!一开始,文文拿了动物的图片,讲着动物:喷水是鲸鱼的本领,我们学会了造喷泉,喷泉让我们的公园变得更有趣。小龙和可可两个合作着玩:小龙拿着字卡、可可拿着图片,可可出示了一张蝙蝠图片,小龙一看到图片,便说出了名字,然后他在字卡中找到“雷达”的名字。玩了一圈后,他们两个交换了手里的材料,接着又开始玩“图文配对”的游戏。但这一次是可可要为动物本领找名字了,可是她找了好久也找不到名字,小龙有点不耐烦了,不想和可可玩了。两个人就离开了语言区。
针对上述情况,在讲评的时候,我请孩子一起帮助解决语言出现的问题:游戏“图文配对”的过程中,字宝宝不认识,不能与动物学来的本领一一对应,怎么办?还可以怎么玩?巍巍说:“在本领图片的背面贴上汉字,这样如果你不认识字,也没关系,同样也可以找到汉字。”童童说:“我想我们可以和国旗一样,制作一本动物本领的书,书里面有一些图片及相对应的汉字,如果你不认识汉字,可以到书里面去找图片,接着就可以找到汉字了。”小雅说:“童童的想法真不错,我同意,我愿意为大家制作识字书。”“我也愿意,我也愿意”,在孩子们的一致认可下,动物的书开始制作了。
反思:
1、让孩子参与活动区的创设,这一点符合大班孩子需求,他们渴望成长环境的主人,成人老师的好帮手,激发了他们做小主人的愿望。
2、材料的投放应与孩子年龄特点、兴趣相结合。语言区是孩子学习阅读、看图、识字,发展语言不可缺少的区域,而区域中的材料又是孩子开始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孩子建构知识的依托。孩子就是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过程中获得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的,因此材料是孩子发展的载体,由于语言区的材料单调,可操作性差,再加上孩子对汉字的不认识,从而对其不感兴趣,导致他们对语言区的材料不感兴趣。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游戏材料的兴趣和需要往往反映在游戏中。教师只有深入观察了解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才能使材料的投放更具有针对性,用材料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提高能力。
调整一:根据孩子们的设想,我作了以下的调整:1、制作识字小图书:提供学习活动中涉及到的学到的本领图片及相应汉字、固体胶、剪刀等;2、在动物图片背面贴上汉字;3、增加操作材料,包括背景插片底板、动物图片、生活中常见仿生东西图片、汉字、水彩笔、纸等。
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在语言区,静静选择了制作动物小图书,潘潘选择了讲讲动物本领的故事,涵涵在进行动物本领配对的操作,但在操作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文文、涵涵等一部分有认字基础的孩子对这份材料不怎么感兴趣,原因是材料的玩法对他们来说太过简单了,没有挑战性。
反思:
1、材料的投放千万不能一刀切,应该通过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2、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应预先作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孩子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并在孩子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孩子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向目标迈进。
调整二:对于上述出现的情况,我再一次作出了调整。材料突显层次性:动物本领排行榜的操作材料中,提供三个层次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一份是:能力稍弱的孩子――在图片背面贴上相对应的汉字,并配有底板,进行动物图片和学来的本领图片的配对,边排序边讲讲;第二份是:能力稍强的孩子――图片背面没有汉字,可以借助动物图书来配对,也配有底板;第三份是:能力强的孩子――图片、字卡、不配有底板,可以自己来画画、讲讲动物身上学来的本领。
在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能够自主地选择操作材料进行游戏:小宇选择了第二层次的材料,他与茵茵一起完成了游戏;涵涵和文文先选择了第三层次的材料,他们一边轻轻地念着诗歌《动物的本领》,一边相互出谋划策的画着学来的本领、努力拼着诗歌,看着他们这么认真,不一会儿在他们的努力下,诗歌终于诞生了,他们会心的笑了起来。
在讲评的环节中,我请语言区的孩子展示了他们的活动成果,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表扬,全班孩子给了他们以响亮的掌声,增强的他们的自信心,带动了全班孩子参与语言区活动的热情。
反思:
1、在选择语言区材料时我要遵循内容与材料的趣味性、操作性、教育性、层次性原则。幼儿的操作离不开丰富的材料准备,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觉得在操作材料的投放要注意以下三点:1、材料的适用性要面向全体幼儿。可根据幼儿的性别、爱好制作语言区材料,幼儿对操作材料感兴趣了,他们自然会去操作去交流。 2、材料的难易要有层次。一个班每个幼儿的理解、操作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如果材料太易,能力强的幼儿则会觉得没劲;反之,能力弱的幼儿会对活动丧失信心。所以我觉得设置同一内容而难度不同的操作材料,不仅满足了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需要,而且幼儿在通过层层操作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对活动也会越感兴趣。3、材料要有趣味性。有的区域材料尽管丰富,但如果没有幼儿眼中的“好玩”,幼儿是不感兴趣的。感兴趣的材料,能让幼儿在反复操作过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语言水平这样。
2、灵活的区域活动评价,使幼儿有话就说。教师及时适当的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分区活动的能力,而且还会促使幼儿语言的发展。评价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1、注意活动过程中的随机评价。区域活动中,当教师发现幼儿有好的行为或成功表现时,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老师一个赞许的表情、一个“真棒”的手势或是给幼儿贴上一个五角星,让幼儿知道自己做得好、说得好,从而激励他对讲的兴趣。特别是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关注他们的活动,及时对他们的活动进行积极的评价。 2、组织幼儿参与评价。教师的评价固然权威,但幼儿对于同伴间的相互评价也很感兴趣。教师可引导幼儿积极进行自评和互评。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教师要注意引导。如自评时引导幼儿说说:“我今天玩了什么……我是这样玩的……”,引导幼儿把这一活动的心得成果讲述给大家听,从中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互评时引导幼儿说说:今天的活动中哪个小朋友最安静?你最喜欢和哪个小朋友合作游戏?为什么?大班幼儿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越来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在互评时就比较热烈,你一句、我一句,幼儿的语言表达就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了。
总之,只要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多通道地让幼儿参与语言活动,灵活运用多种途径,坚持正面激发评价,幼儿就会对语言活动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幼儿就自然而然的愿意说、敢于说直至善于说了,有了“知无不言”的基础,“言无不尽”的境界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