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春夏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为病毒感染,其次为细菌性感染。爸爸妈妈不要着急,让我们的专家告诉您如何预防这些疾病和如何对孩子进行护理。
水痘
水痘的病原体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即人类疱疹病毒3型,经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在呼吸道增殖,并行全身扩散,引起各器官病变,主要损害部位在皮肤,偶尔可累及内脏。
【症状】
潜伏期多为2周左右,前驱期仅1天,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等。次日出现皮疹,初起于躯干部,继而扩散至面部及四肢,四肢末端稀少,呈向心性分布,是水痘皮疹的特征之一。开始为红色斑丘疹,数小时后变为椭圆形水滴样小水疱,周围有红晕。约24小时水疱内容物变为浑浊,此时水疱易破溃,2~3天后迅速结痂。此时皮疹又陆续分批出现,瘙痒感较重。
【预防】
控制传染源,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可以使用减毒活疫苗,接触水痘患儿后立即应用,保护率可达85%~95%。对于新生儿,如果其母亲是水痘患者,应注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免疫球蛋白,可起到预防作用。
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小儿对猩红热有普遍的易感性。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被污染的食物特别是牛奶也可传播本病。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之处可发生流行;冬春季节由于气候寒冷,室内活动较多,若不经常通风,发病较多。
【症状】
潜伏期一般2~4天,最短1天,最长7天。起病急骤,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重者可达40℃以上。患儿全身不适,咽痛明显,食欲不振,咽及扁桃体明显充血,可见脓性分泌物。舌苔白,乳头红肿,似草莓样,称“草莓舌”。约2~3天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乳头仍突起,称“杨梅舌”。
皮疹于24小时左右迅速出现,最初见于腋下、颈部与腹股沟,1日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为弥漫性针尖大小的充血性小丘疹,呈猩红色,触之如粗砂纸样,或鸡皮样。面颊部潮红无皮疹,而口周围皮肤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疹于48小时内达高峰,然后以出疹顺序消退,2~4天内完全消失。病程第1周末或第2周开始脱皮,是猩红热特征性症状之一,首见于面部,然后是躯干,最后到达四肢与手足。严重者肢端脱皮呈手套、袜套状。
出疹期患儿皮肤瘙痒,如果抓破可引起继发感染,可用炉甘石洗剂改善;忌给患儿穿绒布或化纤材料的内衣裤;脱皮时可涂凡士林或液体石蜡,有大片脱皮时,不能用手强行剥离,需用剪刀剪掉。
【预防】
流行期间,应避免带宝宝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居室应注意通风,每天通风两次,每次15分钟。对可疑猩红热、咽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教育宝宝不要随便玩耍其他宝宝的玩具或已经被污染的物品。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也称为“痄腮”,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唾液飞沫感染(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
【症状】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
小儿患病时,可有发热、头及颈部肌肉疼痛、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耳下凹陷消失,耳朵上翘,颌下腺肿大,此时孩子不敢咀嚼(尤其是吃酸性的食物),否侧疼痛会加剧。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恢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
【预防】
主要采用主动免疫的方法来预防,可接种腮腺炎—麻疹—风疹三联疫苗(MMR),除皮下接种还可采用气雾喷鼻法,但是对鸡蛋蛋白过敏的宝宝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