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同生活:
1、接触老师和同伴,激发入园的愿望。愿意参加各种有趣的游戏,体验幼儿园活动的快乐。
2、 喜欢和老师、同伴一起做游戏,感受老师的亲切,初步对老师产生依恋感。
3、在提醒下,知道饭前便后洗手。学会双手捧杯,自己喝水。
4、吃饭时乐意使用小勺,尝试自己吃饭。
5、在游戏中尝试按指令活动,初步遵守简单的集体规则。
(二)探索世界:
1、初步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认识自己的小标记及物品的所在位置。
2、在摸摸、看看、玩玩中说出玩具的名称,大致知道其玩法。
3、认识小标记,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三)表达与表现 :
1、能听懂日常会话。
2、初步学习打招呼语言,能听懂并愿意说普通话。
3、喜欢听成人讲故事、读图书。
4、从无目的涂鸦向有目的涂鸦过渡,认识几种基本的颜色,并能用笔涂涂画画。
5、能跟随熟悉的音乐做身体动作。
二、活动实施的建议
(一)、共同生活
1、稳定幼儿情绪方面:
考虑到新小班的幼儿因依恋家人而出现哭闹、拒绝来园等情绪不稳定的现象。因此教师可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在第一、二周可以不进行分组教学。
由主班老师带领不哭闹的、情绪较为稳定的幼儿开展各种游戏活动,适当地分发一些安全的孩子喜欢的零嘴、小贴纸、小玩具作为奖励,还可以准备一些短小的儿歌、音乐或故事,吸引幼儿的注意稳定幼儿的情绪。另一位副班老师则带领几位情绪不稳定、哭闹厉害的幼儿在另外一间活动室进行情绪的安抚,目的是避免其他幼儿的情绪被哭闹的幼儿感染。
第二、三周待班中绝大幼儿情绪基本稳定后,建议两位教师正常组织分组学习活动,如班中还有个别一两位哭闹的幼儿,可以让保育员老师协助带领其到处转转分散其注意力,进行情绪的安抚工作。
2、营造宽松的、愉悦的用餐环境:
及时了解和调查幼儿的饮食情况:有些幼儿从小就不吃某些食物,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对这类幼儿应当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
物质鼓励法:对偏食剩饭的幼儿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应给与鼓励,发给孩子小贴纸小卡片等,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用餐时不过分催促,提醒幼儿细嚼慢咽,并允许幼儿按需就餐。老师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想法,耐心细致地观察。
3、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七步洗手方法:
在进行孩子洗手常规的培养时,在洗手的时候和孩子们一起洗。边洗还边说儿歌:“洗小手、洗小手,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换只手再搓搓……”
4、游戏:
幼儿入学前我们都要求家长为幼儿准备一个自带玩具,幼儿入园后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让幼儿做玩具的爸爸妈妈。本来会因环境的变化造成情绪变化,可是因为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幼儿忘记了自我,积极地投入到游戏中去,有的给娃娃讲故事,有的跟娃娃说悄悄话,有的带娃娃到窗边看太阳,还有的哄娃娃睡觉。会把自己的感情在娃娃身上体现出来,虽然游戏的整个过程都是处在以幼儿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下,相互之间没有交流,看不出是游戏,但幼儿都进入了各自的角色,并按着自己的意愿进行着活动,从中得到了愉悦,教师也从中体验到了教育的快乐。
(二)、探索世界
1、标记——让幼儿学会物归原处: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他们还不能理解游戏规则与游戏结果的关系,在游戏后将物品物归原处方面的意识也比较薄弱,只能通过强化规则行为,或是老师通过反复提醒及制作一些显性的标记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物归原处的习惯。
提供不同的标记,如图片标记,这些标记在为幼儿整理物品方面提供了借鉴,孩子们在整理物品时也能仔细地观察这些标记,标记在帮助幼儿养成物归原处方面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通过分享交流活动,让幼儿认识不同的标记,并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让游戏中的幼儿来按照标记整理物品来强化其他幼儿学会物归原处的醒悟。
2、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
到新入园的小班幼儿还没有建立玩具收放的意识,因此在开学第一、二周的区域材料投放时尽可能投放一些体积大、轻巧的积木、玩具,图书的话可投放一些撕不破的图书,避免投放一些小的木珠、雪花片之类的积木和玩具,以致出现积木、玩具满地狼藉、图书支离破碎的场面,这样既便于教师收放也便于指导幼儿一起收拾整理玩具。待第三周后,班级幼儿初步建立一定的收放玩具的习惯后,可适时调整、丰富区域材料。
(三)、表达与表现
1、与幼儿交谈时,要用幼儿能听得懂的语言。
2、利用来园及离园时间,教师主动与幼儿打招呼,帮助幼儿养成文明的礼貌用语。与他人交谈时,认真倾听,使用礼貌用语。 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说脏话、粗话。幼儿表达意见时,成人可蹲下来,眼睛平视幼儿,耐心听他把话说完。
3、经常抽时间与幼儿一起念儿歌、讲故事。
4、创设涂鸦墙,提供各类图画工具,满足幼儿自由涂画的需要。
5、鼓励幼儿参与幼儿园操节活动,自由摆弄身体的各部位。